<
刚出生8天的孩子,就被查出患有严重心脏病,弱小的生命随时都可能凋零。可是,就在医生准备手术的时候,孩子突然出现心脏骤停……
近日,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岩伟等专家,成功实施”主动脉弓离断矫治+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闭合术”,挽救了患有主动脉弓离断先心病的新生儿。
这名新生儿叫芮芮,来自商丘某个小乡村。
“孩子口唇发紫!”芮芮刚出生,医生就发现她可能患有疾病。做完超声检查后,医生的表情变得十分凝重:“孩子可能患有严重先心病。”
医生的诊断无疑是准确、及时的,但对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家人赶紧带着刚出生8天的孩子来到医院,找到儿童心脏中心张岩伟副主任医师。
当张岩伟副主任医师见到孩子时,她在姑姑的怀里睡得正香,一同而来的爷爷奶奶站在身旁。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张岩伟副主任医师问了一下孩子爸妈的情况。
然而,姑姑的回答,却让人心头一颤:“在孩子出生前的三个月,她父亲就因为突发脑出血,永远离开了人世……”
原来是个遗腹子。
面对如此特殊的家庭,医生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来源于病情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承担着一个家庭全部的精神寄托。对于一对年迈的老人来说,只要孩子在,他们的希望就在!
然而,残酷的现实又给了这个命途多舛的家庭沉重的一击,超声报告显示,孩子患有主动脉弓离断。这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严重先心病,患病的孩子主动脉弓部分缺失,导致下半身供血不足,严重缺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主动脉弓离断发病率较低,常合并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不及时治疗,多在出生一个月内死亡。
经进一步检查,专家们发现,孩子之所以能够勉强活下来,是因为她下半身的血液供应,依靠暂时还没有闭合的动脉导管。然而,这条维持生命的动脉导管并不保险,它往往会在孩子出生数周内自然闭合的。
一旦导管闭合,孩子将因缺氧失去生命。没时间了,尽快手术是挽救孩子的唯一方式!
为了挽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张岩伟副主任医师紧急联系各检查部门和手术室,为孩子尽快完善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两天后的周末,在大家殷切的目光中,小家伙被送往了手术室。万没想到,祸不单行。专家们正准备实施麻醉,孩子因病情危重、长期缺氧,心脏忽然停止了跳动!
整个手术室的气氛立马紧张到了极点,专家们紧急采取抢救措施。经过半小时的心肺复苏后,那颗小小的心脏终于恢复了跳动。但是,孩子出现了严重的酸中毒,内环境完全紊乱,肠管严重扩张水肿,导致孩子的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只能依靠极量的升压药物维持生命。
看着孩子已经糟糕到极限的状态,在场每位医护人员的心情无比沉重。多年的经验表明,如果坚持开始手术,即使手术顺利,术后也难免会使用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
因此产生较高的医疗费用,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来说,几乎是无法承担的。再三权衡利弊后,专家们决定暂停当日手术,把孩子护送到儿童心脏中心监护室。
然而,由于孩子心脏畸形尚未得到矫正,又刚刚经历了心肺复苏带来的严重打击,每个人心头都压上了一个沉甸甸的问号:孩子真能扛得过去吗?
灯火通明的监护室里,一场与死神的无声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对于新生儿来说,肠道的并发症往往是致命的。每时每刻,大家都在争分夺秒,为孩子争取生的希望。治疗间隙,专家们不停在孩子的小肚子上听着,期待听到预示病情恢复的肠鸣声。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努力了整整72小时之后,孩子小皮球般的肚子终于软了下来。那一刻,听诊器里传来咕噜噜的肠鸣音,无疑是这世界上最动听的乐章。
当张岩伟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把这好消息告诉给孩子奶奶,并带她去监护室看望小孙女时,奶奶满是阴霾的眼中终于有了光亮。她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满眼爱怜地抚摸着孩子的小脑袋,喃喃地说:“这孩子的眼睛小,像爸爸……”
无需再有更多的语言,专家们都很清楚,这个小生命,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到底有多么重要!
心肺复苏后的第四天,孩子终于又再次被送入了手术室。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位外科医生、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都紧绷着神经,为手术做着最充分的准备,力争完成这台高难度手术。
无影灯下,张岩伟副主任医师、郑家永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精准操作,细如发丝的钢针在葡萄大小的心脏上穿梭。放大镜里,生命的火种在手术刀下逐渐亮起微光。终于,整整四个小时之后,专家们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手术。
孩子术后的恢复十分顺利,在儿童心脏中心监护室,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之后,孩子终于转回病房,回到家人的怀抱中。目前,孩子已经康复出院,在家人的照顾下健康成长。
医院副院长、儿童心脏中心主任范太兵教授得知孩子家庭困难后,为孩子申请了基金救助,帮助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