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刚过,护士站走廊已经站满人。李护士攥着笔记本,跟着医生进了病房。"3床昨晚体温37.8℃,凌晨2点用了布洛芬,现在36.5℃",医生边说边翻病历,李护士赶紧低头写。刚写完这句,医生又补了句"下午加做血常规",她笔尖还没落下,下一个病房的呼叫铃响了——这是不是你每天查房的常态?一、传统记录方式,到底卡在哪了?咱们护理姐妹都知道,查房记录是件"看着简单,做着头疼"的事。现在最常用的办法,无非三种,但没一个省心:手写记录:查房时边听边写,字越写越草,回头自己都认不出;遇到医生说的快、内容多,漏记半句话是常事。有次我帮急诊科护士整理记录,她笔记本上"血压/80"写成了"/8",差点耽误事。录音后整理:拿手机录下查房过程,下班对着录音逐字敲。40分钟的查房录音,整理成文字至少2小时,中间还得反复倒带听"刚才说的是吸氧还是吸痰"。有护士跟我吐槽:"加班整理记录的时间,比陪孩子的时间还多。"普通语音转文字工具:想着用工具省点事,结果更糟。普通转文字软件识别日常对话还行,遇到"压疮""鼻饲""深静脉置管"这些专业词,直接懵。有个护士发给我看她用某软件转的记录:"患者有二期压床"(实际是"压疮"),"给予鼻词饮食"(实际是"鼻饲"),改这些错字比自己写还费时间。更麻烦的是后续管理。纸质记录堆成山,想找上周3床的查房记录,得翻半天文件夹;电子文档存在各自电脑里,团队想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