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术后对于早期离床活动比较排斥,术后甚至害怕切口疼痛、管道脱落不敢翻身,在传统观念下很多病人都认为经历了大的手术之后需要卧床静养。这样到底对不对呢?
根据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术后应早期活动,长期卧床不仅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还会产生胰岛素抵抗、肌蛋白丢失、肺功能损害及组织氧合不全等其他不良反应。
近年来,ERAS(快速康复)理论在临床逐步推广,那么如何在ERAS理念下帮助患者更好地实现术后早期活动呢?
01影响术后活动的主要因素
1.切口疼痛:是影响术后活动的主要因素
2.心理因素:术后焦虑、抑郁心理
3.术后疲劳:有关meta分析表明,增强镇痛可在短时间内降低疲劳
4.直立不耐受:表现为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甚至晕厥
5.其他:担心切口裂开、摔倒、引流管脱落、管道不知如何放置
02术后活动评估及监测指标
1.活动前评估:可实行ABC()原则
A:三无无痛(NSR评分4分)、无眩晕、无心慌
B:三正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四肢肌力正常(≥4级),引流正常,无活动性出血
C:三稳妥引流管固定、头部敷料固定、输液助行器
2.早期活动水平监测
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让患者安全地动起来?
可以利用位置活动记录器测评患者直立活动时间和体位改变频次、无线智能手环监测患者活动量及卡路里消耗,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运动提供生理参数监测,运用6-MWT(6分钟步行试验)监测患者运动耐力测试,全面监测评价患者离床活动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康复管理。
03ERAS患者术后怎么活动?
1.术后早期活动究竟是多早呢?
全麻清醒后指导协助患者床上进行肢体主动运动,如翻身1次/2h,双下肢屈曲、伸直、抬臀、踝泵运动10个/次。
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经医护人员评估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早期床上端坐、床旁站立活动,直至下床活动。
2.早期下床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下床前准备,遵循坐起五步骤、下床三部曲
五步骤:左腿弯曲、翻向右侧、右肘支撑、双手支撑、床边坐起
三步曲:将床头摇高至30°~60°保持>3min,无不适后协助患者端坐90°于床缘前后踢腿活动>3min,无不适后下床站立。
04我要活动多久?
1.首次活动基础量
首次活动基础量设定为完成床边站立3~5min,体力允许可行走,术后24h步行50m,相关研究强调生理剂量的活动对健康有益,超过一定剂量的运动则可能是弊大于利。
2.行走的距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建立每日活动目标
活动时间:患者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活动,一日分2~3次进行,每次15~20分钟;从术后第一天行走50米,到第二天行走米,并坐45分钟,再过渡到第三天行走米,并坐1小时。
3.首次下床活动应在医护人员及家属陪同下完成,遵循“五注意”
注意有无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注意观察活动耐受度(有无头晕、心慌、气促、心悸等情况),注意妥善固定各种管路,注意穿防滑鞋避免跌倒,注意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着凉。
05其他影响因素
1.有效的镇痛是确保患者下床活动的重要前提
相关研究表明,术后疼痛(长海痛尺)评分≥5分时,明显影响患者活动,疼痛评分5分时,对其活动影响较小。
因此,将患者术后的疼痛强度控制在5分以下,将有利于患者下床活动。此外,术后疼痛管理作为ERAS核心策略之一,包括多模式镇痛、超前镇痛等,为实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术后早期拔管也是ERAS核心策略之一
手术后,如无特殊情况,患者在麻醉苏醒室拔除气管插管后回NICU(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可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麻醉清醒后6h内即拔除尿管,特殊情况不超过24h,早期拔除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尿路刺激所致的躁动,减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开颅术区不常规放置颅腔引流管,如放置颅腔引流管,须在48h内拔除,减少了术后操作及感染的风险,也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营养及心理因素
积极加强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及时发现有营养风险的人群,早期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进行早期下床活动理念宣传教育,提前对患者进行术后活动要点训练,并通过预康复方案提高生理储备及增强活动信心,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