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医疗队员合照。
从刚刚抵达咸宁,协助当地建立起全市第一个感染性疾病科ICU开始,到现在这个ICU关闭,将仅剩的2名重症患者重新集中安置。一个月多来,医院医疗队在咸宁,与新冠病毒面对面,在红区里接诊最危重的病人,每一天都用尽力量和智慧,从死亡线上把生命抢回来。
治疗患者。
救治
ICU里充满紧张也充满希望和奇迹
2月15日,医院将原心内科的ICU改造为感染性疾病科ICU后,云南医疗队正式接管、指导全市疑难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云南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医院医疗队队长李波表示,省一院在筹备医疗队时就有针对性地挑选了重症抢救经验丰富的医护骨干,接管ICU后,32名医护全部投入重症监护工作。
截至目前,省一院医疗医院ICU医疗二组共参与收治患者15名,转运患者5人。在救治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叶严(化名)成为医疗队员们终身难忘的一位。当他还在通城县接受救治时,李波就曾赶到当地为他会诊过,当时即使已经做了气管插管,但他的病情还是非常严重,于是决定将他转到咸宁进一步救治。
2月18日,医疗队派出在院前急救和转运方面具有扎实基本功和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医师袁颖和护师陈军,他们穿着全套防护服,搭乘救护车,历时5个多小时,往返近余公里,将叶严顺利医院感染性疾病科ICU。
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无常,常常尚算稳定的生命指标,突然会急剧恶化,病情反复。特别是当叶严出现新冠肺炎的特征性表现——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时,队员们发现常规治疗无效。李医院的徐旭燕主任、陈勇主任带领省一院医疗队天天开会,琢磨着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方案。
2月24日,远在公里外的昆明,省一院副院长郭强主持召开了多学科远程会诊,与在咸宁援助的医疗队进行沟通。医医院的医护将叶严作为会诊案例。在昆的省一院专家组给予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他的预期提出了专家组的判断。
2月28日,医疗队员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分析,叶严需要排痰。当时,医院唯一一台机械排痰仪已经在感染科超负荷工作,无法满足ICU的需要。这时,袁颖挺身而出担任“人工排痰器”。有一段时间,每天上午查房结束后,他就会在护士的协助下,为叶严拍背帮助排痰。每次排痰都要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持续地轻拍患者背部,这一工作体力消耗极大,每次都能让袁颖很快像洗桑拿一样全身湿透。
好在一切努力终于看到了回报。3月13日,叶严病情进一步好转,成功脱离呼吸机,平稳度过脱机后的第一个24小时。14日早上,查房医护鼓励病人下床活动。病人自呼吸机治疗后,袁兵副主任医师推着氧气瓶和注射泵,护士王道禧、陈智阳、阿晓明,和医院的护士谈文芳等人一起,护卫着叶严,帮助他完成脱机后的首次下地行走。
叶严转危为安后,整个ICU的医护都很激动。因为气管插管,还不能说话的叶严拿出纸笔,写下了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看到了阳光”。那一刻,医生和患者相拥流泪。
治疗患者。
团队
不断积累经验也带来思考
新冠肺炎主要是肺脏损伤,并且修复慢,重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并且多伴有基础疾病。在救治过程中,医疗团队发现,时常出现重症患者的病情急剧变化,或是轻症患者会快速恶化为重症患者。
通过不断总结,医疗团队的治疗思路在遵循国家第七版诊疗指南基础上,也有了一些经验。李波表示,ICU能做的其实就是器官支持治疗,其中主要是肺脏的支持治疗,比如氧疗是第一位,抢救时则还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ECMO。
即使有生化、血气等一系列详细检查,但有时重症患者的状况依然不能理想地及时反应。因此护理团队的观察在治疗中更加重要,面对气管插管等不能讲话的患者时,省一院的护理团队只能想办法让患者用最简单的方法,传达更多的信息。比如,他们会让患者拿一个小黄鸭玩具,一旦患者有需要,轻轻一捏小黄鸭,就会发出类似哨音的声响。护理人员会拿着一个纸板,上面像菜单似的写满了选项,包括“疼痛”“翻身”“小便”“难受”,甚至画有表情,如果有对应选项,患者点一点就可以了,如果有其他要求,则用纸笔交流。
对于条件适合的患者,医疗队在患者恢复期时会每天为其针灸。李波说,中医的调理作用在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效果很明显。因此,在治疗每一位危重患者时,团队中西医协作也是不可替代的诊疗手段。
患者的病情并不是医疗队遇到的唯一挑战,在工作早期,不少队员因长时间穿防护装备而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还有一位队员因为在防护装备里缺氧摔倒在地,造成头骨轻微骨折。这一难题,医疗队员们用的是一种令人心疼的方式解决——习惯它。
即使已经和新型冠状病毒打了一个多月的交道,有了一些经验,但李波还是会感到怕,因为现在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很肤浅,即使他们成功救治了一名又一名病人,但是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病人少了,但剩下的病人,都是最难啃的骨头。”
李波怕的还有队员们的安全,好在医疗团队虽有不少带病上阵的,但始终没有人感染病毒,一定要守住这个零感染,也是医疗队的一大重要任务。
治疗患者。
也许正是这种怕,让医疗队能时时警醒,也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付出%的努力,坚守到最后一个危重患者出院。
云南网记者施铭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