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及家庭康复治疗,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自今年1月份开始,我院儿童康复科开展引导式教育包括室内课堂、室外活动课堂及家长课堂等多种形式,得到了广泛好评。
引导式教育有别于传统康复治疗,根本原理是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如节律性意向、音乐和游戏等娱乐形式调动患儿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引导式教育训练内容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本动作模式、日常生活管理3个方面,通过反复不断的引导,让孩子能有意识的学会自己做,如何做,同时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学习的内容融入到24小时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中。
在室内课堂上,选择《毛毛虫和蝴蝶》作为游戏主题,让孩子充当毛毛虫,慢慢地变成了蝴蝶。这个游戏的过程包含了手指的运动、手臂的伸展,肢体下蹲等运动训练,所有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简单的动作,对我们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突破,一个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的穿衣、如厕能力,同时对孩子的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一定提高。而家长的参与,更是能鼓励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更有侧重点去引导孩子。
室外活动课堂上,通过在院内活动区域进行吹泡泡活动,让孩子进行撅嘴训练、气息训练、挥臂动作训练等等。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性很强,即使不会撅嘴、撅嘴动作不到位甚至吹不出泡泡,他们都愿意自己去做,反复做。这样一节“游戏课堂”,让孩子通过反复训练,加强他们的精细动作,提高日常生活技能,例如吃饭、说话能力;而每一节引导式教育课堂都包含了认知功能训练。
引导式教育的开展,把治疗者、家长、孩子联系得更加紧密,家长可以利用等待治疗的时间来学习更多家庭引导式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式教育不仅让孩子在快乐中更有效的学习和成长,也把康复带进了家庭,从而促进了家庭康复的开展。
引导式教育的适应症
1.脑性瘫痪适合不同年龄的脑性瘫痪,尤其是对3岁以上小儿瘫痪效果最好。
2.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和心理障碍性疾病,如智力低下、单纯性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和孤独症等。
3.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和遗传病导致的运动及言语障碍如唐氏综合症、脊髓性肌萎缩、肌肉萎缩症、关节弯曲症、成人偏瘫、脊髓多发性硬化症等。
4.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和胆红素脑病等高危儿均有很高的早期干预价值。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