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门远景)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医院一直是紧缺资源。但近两年,医院发展进入“瓶颈期”,上有体量巨大的省级、医院,下有区域资源日趋整合的县域医共体。“夹心层”中,医院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寻求破局?
医院医院,是医院。应和着新中国盛世崛起、和谐奋进的号角,伴随着邵阳的起势腾飞,在时间巨轮的转动下,医院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该医院,站在战略转型的新起点,如何才能建设成为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医院?他们的答案是,以为邵阳余万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核心,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医院高质量发展。
重引领:加强基医院发展“新引擎”
强化*委核心引领作用。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好决策关,医院制定下发《*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委书记和院长定期沟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切实提升领导能力,提高决策效率。
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改变传统的组织设置模式,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医院尝试推行*建与业务大融合、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大融合,以及*、工、团大融合的模式,设置*总支5个,*支部21个。
医院落实支部书记“双带头”制度,从中层干部队伍中选拔名*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群众威望高的*员充实到*务干部队伍中,为*建、业务的融合夯实了组织基础。医院创新用人机制,按照“双培养”制度,在中层干部队伍中发展新*员12名,并提拔重用68名*员补充到管理岗位。
优化调整内设机构。以“精简高效、职责融合、整体稳定、全面统筹、合法合规、科学设置”为原则,医院对院内组织架构进行调整,设置完整的*务工作机构,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各层级人员岗位职责,为医院的高效运转提供了组织保障。
基层*建亮点频出。医院尝试院地*建共建,推行主题*日活动进社区、农村、基层,经常开展义诊、急救知识培训等活动,为困难居民提供健康宣教、免费体检等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强内涵: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
医疗方面。医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近年来,围绕五大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多学科诊疗团队,不断推进学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年,邵阳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挂靠该院,使医院收治的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人数显著增加。年,医院收治危重孕产妇名,危重新生儿名,救治成功率分别为%和99.90%。
年,医院加入湖南省卒中联盟,年完成例神经介入手术;年,医院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并通过湖南省胸痛中心联盟的验收;年,医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总部验收,成为邵阳地区第一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
目前,该院急诊PCI量在邵阳地区排名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心梗患者的救治率,为急性胸痛和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院多学科诊疗的启动年,医院先后成立了消化道肿瘤MDT、产前诊断MDT、胸痛中心MDT等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名例危重症患者。
教学方面。医医院功能范畴,建立健全教学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组织架构,设立22个教研室;添置了一批高端教学模型,建成13个实训室,提高了培训容量与质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年申报省级与校级教改课题分别为2项与3项,推荐申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课题4项,申报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0项。
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年初,医院决定建设医院北塔院区,拟建成集医疗、科研、临床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为一体的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中心。
医院正以成功创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契机,促进院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机衔接,构建示范性临床教学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临床师资队伍,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方面。医院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水平,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积极探索院校科研合作模式,分别与南华大学、桂林医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指导建设中心实验室、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定期举办科研学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医院科研创新之路铿锵而稳健。
补短板:注重人才储备建立合理人才梯队
医院发展的“中坚”,院*委高度重视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了干部换届调整方案,将有激情、能干事的青年干部引入管理队伍中,为医院提质扩容做好人才储备。
医院拟订了“人才建设规划”,规划期内,新增学科带头人1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名、青年骨干50名。年度,医院共招聘医学及管理人才60人,为未来发展做好医学人才储备;开展职称评聘改革,将医疗、科研、教学等作为职称申报的重要评价指标,实现“职称反映能力、能力匹配岗位”的岗位任职模式。
抓重点:严格质量管控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院加强了全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和质控体系的建设,修订了医疗质量管理及病历书写规范奖罚制度;强化三级质控体系,建立病历书写“驾驶员”扣分机制,对病历书写进行了再规范;着重诊疗过程的全员全程质控,每周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联合查房,推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以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制度落实为重点,进行日常质量与安全督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每月进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专项考核,确保科室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加强环节质控,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的质量监控;医院合理用药数据,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不断创新护理服务举措。改善病房环境,医院从整洁、安全入手,实现6S管理;对探视人员严格控制,为患者提供安静、人文、舒适的就医环境;充分发挥三级管理职能体系,利用护理部质量管理小组、科室质控小组的质控网点,落实护理质量监管,每月汇总反馈,对护理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原因分析,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改进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模式,加强专科建设,持续推出孕期瑜伽、自由体位分娩、静脉治疗护理门诊和伤口造口护理门诊等品牌,护理专科内涵化建设得以不断提高。
优化就诊流程。医院完成了门诊预约、挂号、分诊、就诊等信息化流程的改造,推行电子健康卡,实现了聚合支付、诊间支付、当面付等功能;增设自动售书机、便民服务站、WiFi等惠民设施;加强志愿者服务,优化分诊系统,解决挂号、缴费、就诊排队问题。
提升应急能力。医院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全院性大型应急演练,培训重点为疫情防控、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窒息联合救治、急性胸痛患者救治、传染病暴发等。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年,医院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28项,开展病例数达例,其中手术与新技术治疗例,检验诊断项目例。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服务能力,改善住院条件,医院启动医疗综合楼建设,并于年11月破土动工,预计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就医环境的美好需求,医院还对院内所有医疗区域进行了改造和修缮,满足了临床医疗用房需求,提升了群众就医获得感。
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医院创新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后勤服务效能,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主题,加大节能知识的宣传力度,纠正不节能行为习惯,提高全院职工的节能和责任意识;继续加强对物资采购,水、电、气的维修,院内绿化、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管理;加强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对后勤保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勤服务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模式从粗放式、经验式向信息化、精细化改变。
拓联合:加强专科联盟拓宽医疗服务功能
为进一步加强专科医联体建设和对口帮扶工作,医院签订专科联盟协议,重新修订《对口帮扶贫困县工作方案》。针对贫困县域常见病转出率前5的病种,医院进行一对一专科帮扶。
为打破地域限制,更好地支持医联体的建设,医院建成远程会诊中心,成立了多学科会诊中心,逐步打造院内多学科会诊网络。
年,医院完成远程心电会诊例,远程影像会诊例,远程临床会诊2例,共服务人次;派驻对口帮扶人员23人,开展业务理论、技能操作培训70余场次,接诊患者人次,开展手术台次,会诊余次;指导科室开展疑难病例讨论50次,三级查房次;医院完成余份病历环节质控、终末质控;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
描绘未来蓝图,落实发展举措:继续深化*建工作,推动*建与业务、*建与群团的深入融合,为医院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提供坚强*治保障;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医院章程,医院建设步伐;以学科技术和科普宣教为侧重点,不断扩大服务半径;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健全成本管控体系,细化成本管控机制;加速“五大中心”建设,推动学科转型升级,创建区域医疗中心;做好健康扶贫,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
医院*委书记廖旭才表示,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也是“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附一”人,将在奋进中求发展,在变革中谋新生,屹立时代潮头,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