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查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4岁准妈妈,怀二胎7个月,居然被医生判
TUhjnbcbe - 2025/4/18 17:53:00

安安21岁嫁为人妻,22岁成为人母,在大宝10个月的时候,她就成功怀上了二胎。因为第一胎是剖腹产,距离二胎的时候只有短短的10个月,所有她去产假的时候特意问了一下医生,医生说:“两胎距离太短,到时候危险会很大,不建议要。”

听完医生的话,安安有点失落了,回去跟家人商量。可婆婆却说:“不要什么都听医生的,她吓唬你呢,你表姐也是剖腹产,俩宝差一岁,她不照样健健康康的生下来了。”安安觉得婆婆说得有道理,另外自己也舍不得“放弃”这小生命,所以她就决定赌一把。

转眼肚子里的宝宝就7个月了,昨天去产检,医生直接把她判为了“高危产妇”。

因为安安怀的是第二胎,属于疤痕子宫,另外距离第一胎的时间又太短,子宫疤痕切口处太薄,怕是等不到足月,宝宝就要出生了。

一、什么是疤痕子宫?

疤痕子宫是由于子宫有过开放性的手术,有切口的伤痕,例如剖腹产的女性。疤痕子宫对再次怀孕的生产,及产后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疤痕子宫的危害

疤痕子宫的危害在于再次怀孕的时候,子宫被撑大,疤痕处的肌肉越拉越薄,就有破裂的危险。子宫破裂,可是大事,可能会有腹痛、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当然这只是对产妇的危害。而对于胎儿来说,子宫破裂基本上意味着胎儿死亡。

如果你是疤痕子宫,那么子宫的厚度应该在0.3厘米以上才可以,如果低于0.3厘米的话,说明子宫有点薄,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也就是说需要提前做剖腹产手术,防止怀孕后期,子宫太薄,发生子宫破裂。

疤痕子宫属于高危妊娠,前几天看新闻,医院院长透漏,医院某年接生了1.2万余名婴儿,而这些分娩的产妇中,有超过80%属于高危人群。

看到这些数据,一些孕妇可能就吓坏了,医院看看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产妇”。其实在妇产科,医院的围产期管理后,医院会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把孕妇分为三类:正常孕妇、一般高危、严重高危。一般来说,我们评定本次怀孕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有较高危险性,就称为高危产妇。

那么除了疤痕子宫外,还有哪些属于高危妊娠呢?

1、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

女性22到28岁为最佳生育年龄,但随着求学年限长、结婚年龄推迟、竞争压力增加,真正能够在最佳年龄怀孕的人数并不多。早在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高龄产妇的比例从24.5上升到31%。虽然超过最佳年龄的人也会顺利生产,但妊娠合并发病率却升高,因此产妇的年龄如果超过了最佳年龄,尤其是35岁以上,一定要按时孕检。

2、有异常孕产史者,如流产、早产、死胎,各种难产及手术产、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先天缺陷或遗产性疾病;

3、多年不育,经过治疗而受孕的产妇也属于高危妊娠;

4、胎位异常;

5、产道异常;

6、多胎妊娠;

7、羊水过多或过少;

8、母儿血型不合;

9、早产或过期妊娠;

10、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同位素、农药、化学毒物、CO中毒及服用对胎儿有害药物;

11、孕期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

1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3、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肾炎、重度贫血、病毒感染等;

14、曾患或现有生殖器官肿瘤者等。

准妈妈要按时孕检,初次产前检查时,医生会根据准妈妈的病史、全身及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评定准妈妈是否属于高危妊娠。以后在20周、30周、分娩开始后也会评定,供4次。

高危妊娠的监护

如果你不幸被判为了“高危产妇”,那么请你务必学会自我监测技能,例如自我监测胎动、自我识别胎动异常、掌握产检时间等,学习并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除了这些外,高危准妈妈还要密切配合医生,做好自我监护。

1、增加营养

准妈妈的健康及营养状态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凡营养不良、显著贫血的准妈妈所分娩的新生儿,其出生体重均较正常者较轻,故应给予准妈妈足够的营养,并积极纠正贫血。对伴有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准妈妈,应给予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并补充足量维生素和铁钙等。

2、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以改善子宫胎盘血循环,减少水肿和妊娠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负担。

3、适当的锻炼

很多妊娠并发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数准妈妈重视治疗、轻视预防。平时除了加强营养外,应该经常锻炼,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各类并发症,将高危因素降低。

4、定时吸氧

每天吸氧3次,每次30分钟,或者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及多种必需氨基酸,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力。

5、数胎动

高危准妈妈要学会数胎动。胎动是胎儿在宫内的健康状况的一种标志,也是最简单简便的方法。

准妈妈们看到“高危”两字不用太焦虑,提高营养、适当锻炼、按时孕检,遇到问题及时询问医生,相信胎儿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出生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24岁准妈妈,怀二胎7个月,居然被医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