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5篇)
第一篇
优化护理在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
摘要: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优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我院年1月-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探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探究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探究组发热、咽痛、咽部充血、流鼻涕等临床症状均比对照组消失早,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干预,不但能够尽快消除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还可以提高患儿和家属的满意程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少不良医疗纠纷的发生,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
临床儿科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疾病,主要有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哮喘,因为儿童正在发育中,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免疫能力较弱,致使非常容易感染病毒细菌,从而产生急性呼吸道感染,另外,因为我们国家环境污染越来越重、增加耐药性、感染致病菌,致使每年有50%-70%左右的患儿由于呼吸道感染而住院[1]。因为儿童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而婴儿更不能详细告知自身疾病,所以患儿入院之后,医生在提供对症治疗的过程中还应给予专业护理服务,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倘若发生异常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产生并发症[2]。另外,院内有患各种疾病的人,存在很多病原,很大程度上威胁儿童健康,所以,护理人员应利用及医院感染风险。经过对由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的例患儿提供不同护理模式后的住院时间、满意程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探究,分析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运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和实验方法
1.1资料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我院年1月-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探究组,每组60例。探究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3-10岁,平均(6.95±0.77)岁;病程1-3天,平均(2.70±0.55)天;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11岁,平均(7.31±0.22)岁;病程2-4天,平均(3.17±0.08)年;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纪、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探究组采用优质护理:(1)构建完善的护理方案,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责任制排班制度负责患儿,积极学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和有关护理技能,并定期参与考核。维持房内适宜的温湿度,做好屋内通风,确保空气畅通,严格控制空气刺激患儿鼻黏膜。每天严格消毒房内的被褥和儿童可碰触的物品,医院各种病原体感染风险。(2)患儿入院后若体温38.5℃,应实施藥物和物理降温,确保患儿充分休息,密切监测其体温变化,防止出现热性惊厥,若有异常应详细记录热性惊厥的发生频次,并第一时间报告给医师。密切查看患儿的精神和呼吸状况,若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等情况需给予吸氧从而缓解低氧血症,控制氧流量于每分钟0.5-1L,患儿若严重缺氧可提供氧罩给氧,控制流量于每分钟2-4L,通常氧气浓度≤40%,及时清理患儿鼻黏膜,确保呼吸道畅通,指导并辅助家长给患儿拍背,必要的时候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对静滴速度严格把控,防止产生心衰、心律不齐等并发症,并查看其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和过敏现象。饮食方面多鼓励患儿吃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热量较高的食物,适量喝水,若患儿饮食困难可补充静脉营养,查看其是否有肠鸣音异常或腹胀。肺炎患儿非常容易出现心衰、脑膜炎等中毒性脑疾病,在护理期间若有昏迷、烦躁、嗜睡等提示颅内压上升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第一时间报告医生抢救。每天做好生活护理及呼吸道管理。鼓励患儿在病情稳定后在家长陪同下开展适当运动。(3)因为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充分,对患儿保护意识太强,非常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担忧等负性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给家长详细介绍患者的疾病状况,介绍疾病护理期间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从而更好的协助医护人员救治患儿。
1.3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根据实验要求,让患儿或家属对护理工作进行评分,主要内容有患儿信任度、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的实践和理论熟练掌握度及服务态度等,总分值为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另外,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以及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据医务人员的研究统计结果分析,探究组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优化护理的内容主要有营造舒适住院环境:维持室内空气畅通,控制适宜温湿度,定期消毒并重点清洁床单被褥和房内物品;严密观测病情:密切查看患儿的心率、血压、体温、呼吸和精神状况,若有异常应第一时间联系主治医师并协助抢救[4]。日常生活优质护理:定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实施转体拍背,鼓励患儿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食,适当饮水,待病情有所改善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适量户外活动[5]。专业心理疏导:给家长宣教疾病健康知识,消除或缓解其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宣传疾病预防和护理要点,引导家长科学喂养[6]。适量身体锻炼能够使患儿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定时接受健康体检,定期接种疫苗,防止带领患儿到人流量大的场所,避免其再次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综上,优质护理的实施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推广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陈潇,杨燕珊.优化护理在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49(4):-.
[2]肖敏.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36(22):-.
[3]胡晓静.重症肺炎呼吸道管理的护理对策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33(1):54+51.
[4]边群.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17(32):-.
第二篇
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时间为年1月到年10月,基于本院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计60例急症重症脑梗死患者,均为两组,评价细致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模式后,相关护理内容的开展更好地优化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进一步预后疗效(P0.05);基于护理干预后的服务质量评价分析,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好,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讨论:针对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护理,开展细致化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更好的优化患者病情改善效率,有效提升各项护理质量评分。
关键词:细致化护理;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临床观察
脑梗死属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该疾病发生突然,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后血管栓塞、血栓部位均存在不同差异;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若医疗干预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导致其肢体瘫痪。为了更好地优化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干预效果;临床干预阶段落实,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服务,能进一步优化病情干预质量,优化患者的预后表现。本次医疗干预中,基于本院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医学研究样本,评价机制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详见下文。
1、临床资料
时间为年1月到年10月,基于本院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计60例急症重症脑梗死患者,均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15:15,平均年龄51.47±1.75岁;干预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16:14,平均年龄51.85±1.68岁;基本资料平衡,调研数据可比。
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服务,病情干预阶段严格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使用治疗药物,并做好药物使用记录,在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是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已采取针对性的医疗干预服务。
干预组开展细致化护理,基于患者生理状态制定符合需求的护理干预方案;
(1)营养干预:若患者可自行饮食,则开展饮食干预方案,保证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控制钠盐、脂肪的摄入,保证每餐饭按时且营养均衡,定期摄入新鲜水果与蔬菜,补充机体必需的维生素。若患者无法自行饮食,则通过鼻饲的方式,通过输注营养制剂,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定期使用汤勺或筷子沾水湿润口唇,避免口长过度干裂,并逐渐刺激患者的吞咽功能,强化患者的自我饮食能力[1]。
(2)药物指导:保证医疗专业阶段患者的用药符合医嘱,每次的临床用药均需要做好使用记录;同时在药物使用阶段对患者讲解相关药物的应用效果,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对药物治疗效果认知程度进一步提升,有效优化医疗干预阶段的用药依从性。
(3)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落实阶段,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开展详细的护理干预;通过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姿势来选择舒适的体位,减少生理压力;同时开展正确的排痰护理,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积痰减少肺部感染的不良事件发生;鼓励患者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保持二便通畅,减少便秘事件的发生。在医疗干预阶段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通过讲解与聊天进一步强化患者对医疗行为的信心;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干预,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
观察指标:
统计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明确脑水肿、尿路感染、脑出血例数,对比数据差异。
评价护理质量,基于方案、细节、态度、管理项目完成评估,单项25分。
统计学意义:SPSS19.0,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值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意义。
3、结果
3.1并发症发生率
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模式后,相关护理内容的开展更好地优化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进一步预后疗效(P0.05),详见表1。
3.2护理质量评分
基于护理干预后的服务质量评价分析,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好,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详见表2。
4、讨论
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干预阶段,遵循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干预实施阶段联合开展护理服务措施。通过严格优化患者的临床用药、同時针对性落实营养干预,护理药物使用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相关措施,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身心状态表现,进一步强化预后生活质量状态。细致化护理措施的开展,遵循全面且细致的护理服务,相关护理内容的落实使得患者病情改善,效率进一步提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
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模式后,相关护理内容的开展更好地优化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进一步预后疗效;基于护理干预后的服务质量评价分析,落实细致化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更好,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闲逛医学调研结果充分证实了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干预阶段,细致化护理措施开展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细致化护理措施用于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干预,有效提升病情干预阶段的医疗服务效率,同时还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敏,周珊珊.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2]朱燕,周利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细致化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5(39):-.
第三篇
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年2月~年4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眼科治疗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37例给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7例给予护理安全管理,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差错、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应急预判水平跟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眼科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通过将护理安全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干预之中,能够为眼科患者进行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的提供,还能够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保障临床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值的在临床上进行应用跟推广。
关键词:护理安全;眼科护理;应用效果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外加上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眼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眼部的特殊性,还需要在眼科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眼部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患者眼部的保护工作,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跟预后效果。但是目前在眼科护理工作中还存在有比较多的不安全因素,这也就需要在眼科护理期间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促进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本次研究就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就年4月~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眼科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6.85±6.32)岁。通过随机分组法进行患者的分组处理,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37例给予护理安全管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包含有患者的用药指导、辅助医师完成各项临床治疗工作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护理安全,具体内容如下:①创造更安全的病区环境。对于眼科的卫生间、通道以及楼梯扶手等公共部位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眼部感染的情况发生。对于部分存在有视力障碍的患者,还需要由专人陪同进行活动,避免不慎滑倒等情况发生。此外患者病房内的物品摆放要统一有序,做好病房通风工作,将病房的温度跟湿度控制合理范畴内,为患者营造更为舒适的病房环境。②心理安全护理。部分患者在入院后还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情绪,因此护医院跟病房环境进行介绍,消除患者在入院后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还会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眼压增加,对于后续治疗工作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治疗有序性。③用药安全管理。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的药品管理工作,就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跟使用剂量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告知,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多服或者漏服药物情况的发生。此外要对备用的眼药水以及扩瞳剂等相关药品进行分类保存,在药物治疗期间如果发现药物配伍等禁忌问题时,还需要及时上报进行处理。对于一些字迹模糊或者即将到期的药物要及时进行调换,避免用药因素所导致的治疗安全问题发生。④做好安全知识宣教工作。在进行眼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期间,还需要结合眼科护理的常规内容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宣教工作。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宣教的内容需要包含有患者的饮食、用眼习惯、用药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借此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跟掌握水平,在治疗期间也能够自觉遵循相关规范,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具体包含有护理差错、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应急预判水平跟护理文书书写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常见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包含有坠床、跌倒摔伤以及不合理用药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产生的所有医学数据均输入到SPSS22.0软件内处理,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本次医学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本次医学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眼病作为一种视神经疾病,在患病之后患者的视力下降等情况出现,严重情况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此外因为眼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外加上患者视力水平的降低,在临床上还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安全事件。因此在眼科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将护理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需要先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区环境,随后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这样能够显著减少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发生,还可以将负面情绪对治疗效果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通过用药安全护理与安全知识宣讲工作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用药行为跟日常生活行为起到规范化管理效果,对于整体护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差错、护理技能操作水平、应急预判水平跟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眼科护理工作开展期间,通过将护理安全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干预之中,能够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保障临床治疗的效果,值的在临床上进行应用跟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庆红.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12(2):-
[2]李杰.護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J].饮食保健,,7(26):.
[3]林巧.护理安全管理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31(11):-.
第四篇
探究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呼吸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采取相关护理干预方式的方法以及应用效果。方法:本医院呼吸内科病房在年2月-年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7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患者分成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均是对患者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内科护理措施,对比患者的康复情况及住院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与住院时间要比对照组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2%比对照组发生率25.64%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采取内科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良好效果,可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降低住院期间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不良反应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在对症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干预工作。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反复,加上患者常伴严重基础疾病,会对呼吸系统周围造成不良刺激,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需要做到科学性[1]。本次研究中,探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2月至年2月收治的78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與对照组每组患者39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3~81岁,平均(60.14±2.41)岁。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1~82岁,平均(60.22±2.34)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应用对症治疗方法,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主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呼吸困难者吸氧,做好病房环境护理,对异常情况基础处理。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内科护理措施,方法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通过发放健康手册、播放视频及面对面宣教方式,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方法、防治措施、相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统计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改善
观察组的患者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对比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总发生率情况,显示观察组为5.12%,对照组25.64%,观察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重要科室,接受的病例数量多,在收治的患者中重症病患的占比较高。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低,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情况,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发作,这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2]。针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需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同时在治疗期间也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促进患者疾病的改善。
本次研究中,针对呼吸内科重症病患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内科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呼吸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是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内科护理干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可促进患者病情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及保障患者安全。分析原因主要是针对呼吸内科重症病患,施加合理的干预措施,患者接受科学及整体的护理干预,满足护理需求[3]。护理人员从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环境护理等方面的干预,可以结合病患的病情状况,提高护理的主动性及有效性,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强化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转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自主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实现科学化的干预,确保护理干预质量,这样利于病情的改善,通过生理、心理以及环境的全方位干预也有助于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得良好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用内科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促进患者呼吸症状的缓解,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也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该护理干预措施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君.探究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17(33):-.
[2]孙晓蕾,潘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19(19):-.
[3]余慧.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名医,(07):.
第五篇
观察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字
摘要:目的针对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年12月~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针对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的为15.00%,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的为8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帮助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应用效果
引言:意外怀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针对意外怀孕无痛人工流产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终止妊娠中起效快、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的痛苦[1]。但是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些患者因为对流产手术了解不多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进而引发不适,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影响着手术,所以需要在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时对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2]。文章就针对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12月~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患者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0~38岁,平均年龄为(27.65±2.13)岁,孕周3~12周,平均孕周(6.34±1.13)周。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为(27.65±2.13)岁,孕周3~11周,平均孕周(6.32±1.12)周。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与。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本组的患者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为其讲解手术注意事项,术后进行饮食指导、避孕知识宣教等。
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本组的患者对其实施人性化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和内容有:(1)术前护理;在术前确定患者的手术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知识、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核查患者的基本资料,做好手术准备,为患者提供舒适是病房环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协助患者调整心态;为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提高患者认知度,积极的配合手术。(2)术中护理。在患者手术前,将手术室温度调整好,检查手术器械和物品等;在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防范抢救准备;分析患者的麻醉、手术种类等,在患者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动作轻柔、娴熟,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痛苦;在手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的相关操作。(3)术后护理。术后告知及其家属手术成功,给与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针对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时的处理干预;术后给与患者饮食指导,帮助补充热量;术后为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以及避孕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总分分,按照得分划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对照组的为15.00%,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的为8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
3、讨论
在临床上无痛人工流产较为常见,患者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完成终止妊娠的手术。无痛人工流产是一种相对于起效快、安全性高、手术效果高的一种终止妊娠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无痛人工流产患者因为对手术知识的缺乏,自身心理状态等影响,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着手术的进行以及手术效果,需要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帮助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
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上产生的新的护理模式,给患者心理、生理上带来舒适,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3]。文章就针对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P0.05),而人性化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在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护理中,对其实施人性化护理,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整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谭小玲.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分析[J].药店周刊,,30(15):.
[2]高娜.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39(10):70-72.
[3]陈敏.探析人性化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护理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1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