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张伟)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之下,连日来,医院发热门诊、急诊接诊数量持续翻倍,日住院病人数达到多人,日接听急救电话余次,全市急救出车余趟……面对剧增的就医需求,医院在领导班子统筹带领之下,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应收尽收,全力做好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不折不扣做到“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
生命至上勇担当。许久以来,没有哪一场救治任务如此之重、来势如此之急。这是一场对人民健康的大考,医院救治能力的大考!
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合并重症病人救治,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各级文件精神,分析研判形势、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全院上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强化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做好极限应对,努力守好主战场、确保打赢攻坚战。
建立领导班子包抓科室和急诊科每日巡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救治工作中的存在问题。院长、市急救中心主任李竹林同志带头在急诊科坐诊,多名业务院长轮值急诊接诊,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接诊及时,住院收治顺畅。临床主任、护士长夜间常驻科室,主抓危重病人救治。
有医学背景的行政人员主动支援临床工作,20名同志支援临床医技科室、19名同志支援急救中心。病案管理员重返临床岗位、医务部干事派驻检验科、护士支援急诊就诊分流、宣传干事化身接线员、工会干事支援急救车队……一时间大家迅速到达新岗位、投入新战斗。
救治能力再扩容。如何保证来院病人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医院面前的首要难题。医院制定新冠感染救治总体方案,充分发挥发热门诊、急诊关口作用,做好患者的分诊分流和收住。梳理就诊流程,挖掘潜在空间,扩增就诊区域。召开科主任会议,全院上下齐动员、步调一致抓救治。除两个呼吸专业外全院内科、外科、眼科等科室除预留本专业急危重床位外全部收治各类新冠感染患者。截至目前,全院日住院患者达到人次,超出核定床位人次。为缓解病人骤增带来的设备压力,医院采供科、设备科急采和补充呼吸机10台、监护仪44台、呼吸湿化治疗仪30台。
协作配合保安全。医院成立了业务院长牵头,医务科、质控科带队的包含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老年病科、儿科等在内的五个急重症救治患者救治专家组,对全院各科室的危重病人进行统一的查房和救治指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贯彻“一人一方案”救治模式;在医务部和护理部的组织下开启多重线上培训,对第二、第三梯队医务人员启动相关培训,提升对重症医学救治服务能力。
共克时艰渡难关。高烧39度还在给病人打针,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却还在抢救危重病人……这就是医护人员最近的工作状态。在病毒的侵袭下,他们一方面在与病毒斗争,一方面还在帮着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轻伤不下火线已成为所有医护的真实写照。
在新冠感染合并重症人数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下,重症医学科的医护首当其冲面临着空前巨大的挑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景荷介绍:危重病人的主要问题是血氧饱和度低,我们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抗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要抗感染治疗;病人呼吸不畅需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还有一些病人合并多脏器衰竭的,需要做CRRT……这些都要时刻盯着,一刻不敢松懈。我们是在与病毒赛跑,与病人最大程度争取时间。
作为专家组组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两位主任王惠霞、高燕,感染性疾病(肝病)科主任景富春、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蓉、儿科副主任彭林强等,每日奔波在几个住院楼间,查房、会诊指导救治方案;急诊科主任杨林东因连轴转上夜班肺炎加重边治疗边工作;连日来,眼科二病区持续收住了多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科主任谢桂军带病坚持为十四位患者完成了手术,走下手术台时更是一身一身的出着虚汗;骨四、肾内病区护士孙娜工作期间高烧晕倒在科室,被强制安排住院;夜间的医学影像科的候诊厅坐满了等待检查的患者,影像科返岗的医生正安排患者检查,两台CT机同时工作,忙碌的身影夹杂着嘶哑的嗓音……
而当一医院,当一双又一双焦灼的目光寻觅着那袭白衣,当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发着高烧、拖着病躯忙碌穿梭在抢救室和病房里……这个冬天,医务人员再次成为这个城市中最可依赖的那份存在。
关心关爱聚力量。在医务人员不断生病减员的形势下,医院在短时间内尽最大努力为全院职工准备了一份抗疫爱心包,为全院职工煎制中药汤剂“益肺解毒汤”,发放润喉片等,为了给临床一线职工送上急需的抗疫物资。健康管理中心为返岗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安排身体检查,切实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12月29日,院领导分头到包抓科室慰问,带去了组织对一线人员的关怀,这份来自大家庭的关爱温暖着每一个人。
三年来,医院秉承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呵护,以最大的勇气与决心,坚守医者仁心,践行生命至上。艰难的已经走完,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在真诚、信心和爱的汇聚中,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定会取得胜利!
编辑:芮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