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吴丹老师年8月13日MICS在线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19-14]MICS在线学术讲座:吴丹
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MedicalImagingComputingSeminar,MICS)创立于年,其宗旨是为医学图像领域的华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帮助青年学者融入学术研究大家庭。MICS聚焦于近两年内的医学图像计算领域原创研究,欢迎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的展示,以及影像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深度交叉的突破性进展报告。首届MICS在医学图像领域著名学者、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沈定刚教授的倡议下,于年12月在深圳大学举行。经过(济南)、(广州)、(上海)、(南京)、(苏州)的蓬勃发展,MICS从参会人数不足百人到吸引上千名专家学者参与,已迅速成为全国医学图像计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第七届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将于年7月18-19日在大连举办。在此,谨对本领域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欢迎广大青年学者莅临MICS,共同繁荣MICS大家庭!
在本次Webinar中,吴丹老师从弥散磁共振技术的基础原理出发,介绍了基于弥散的大脑微结构成像技术,并结合团队工作阐述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弥散磁共振通过测量生物组织中水分子的受限弥散现象得到组织的结构信息。弥散磁共振除了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脑卒中的早期检测、白质完整度的量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突破MRI成像分辨率的极限,实现对大脑微结构特征的刻画。吴老师从q-空间和t-空间角度介绍了微结构成像方法的主流方法。q-空间方法(如DTI,DKI,HARDI,DSI等)侧重于对白质微观结构的精准刻画,而t-空间方法基于弥散信号随弥散时间变化的特性实现灰质(细胞等)的结构特性。吴老师详细介绍了课题组近5年来在t空间成像序列、数据建模及临床应用。吴老师的工作通过仿真、动物实验、病理验证等展示了时间依赖性弥散成像方法(tdMRI)对于微结构病理变化的敏感性,特别是通过该方法无创重建缺氧缺血脑病中细胞水肿、细胞膜渗透性升高等病理变化。近期,吴老师团队设计了新型成像序列,克服了该技术在临床实现的技术挑战,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脑肿瘤等临床研究。最后,吴老师回答了观众所提出的相关问题。
问答环节1.问:请问后面脑肿瘤的应用是用3T做的吗?答:是的。PPT里面最后的例子是在我们浙江大医院飞利浦3TAchieva机器上扫的一例脑肿瘤。2.问:医院可以安装吗?答:可以的。目前我们已经在西门子和飞利浦的系统上分别实现了自主设计的OGSE(oscillatinggradientspin-echo)和PGSE(pulsedgradientspin-echo)序列,采集各个弥散时间下的弥散信号,进行大脑微结构成像和临床应用,3.问:请问吴老师这个序列可以分发么?如何申请c2p协议?答:西门子的平台需要经过C2P协议。这个流程并不复杂,公司会协助来做,较短时间内就能完成。4.问:另外求问一下课程有录制么?可以共享么?答:有的。我们MICSwebinar的所有讲座都会共享受。讲座结束会短时间内即可以在爱奇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