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先心病",体重仅.65千克,心脏如鸡蛋大小,手臂如成人拇指大小...这个仅出生7天的宝宝,一出生就迎来一场生死考验。
网络配图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中的艰辛和期待,为人父母均有深刻体会。然而对于*先生一家来说,患儿的出生却让他揪心不已,陷入痛苦。原来患儿因出生后病情危重而紧急转至桂医附院新生儿科治疗,被诊断为:早产儿(孕32+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仅.65千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新生儿肺炎、呼吸衰竭、早产儿脑损伤。期间体重增加缓慢,术前该患儿一直依靠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生命,无法撤离呼吸机,这些棘手的问题随时危及到孩子脆弱的生命。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积极救治的同时,请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王平善会诊,经多学科专家们认真讨论,并与患儿家人充分沟通后,一致认为该患儿需要立即行手术治疗,于是刚出生7天的*宝宝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患儿早产,体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在“迷你心脏”上进行复杂心脏操作,其麻醉护理操作难度、手术难度、多学科协作难度都是极大的挑战。首先患儿因肺动脉高压,缺氧紫绀严重,术前无法脱离呼吸机,医生给予药物,使患儿适当镇静,连同呼吸机一起转运至手术间。网络配图
其次,患儿年龄小,体重轻,整个手臂约为成人拇指大小,麻醉及手术室护理进行的各项操作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在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保温措施,包括进行术前充分的预加温及术后患者转运途中的保温。一般医务人员工作手术间室温为22C时最舒适,但是考虑到该患儿特殊情况,必须术前将室温调至28C,使用暖风机保温,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克服高温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更需要稳准快的完成各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导致患儿低体温。医生使用纤支镜检查患儿气道
在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为患儿实施了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结扎手术,术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后48小时顺利脱离呼吸机并拔岀了气管导管,然后转回新生儿科。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儿各器官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目前这名患儿恢复良好,并康复出院。在"迷你心脏"下刀,肩负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生命的延续,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向他们致敬!同意的点个在看。
来源:医院桂林板路哥综合编辑(版权归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