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期内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寒冷季节、出生一周内新生儿、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一)、病因和病理生理1、新生儿体温调节与皮下脂肪组成特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新生儿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产热方式又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为主,但其代偿能力有限,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因此,新生儿,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的含量以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于不饱和脂肪酸,当受到寒冷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下降时,皮脂容易发生硬化,出现硬肿症。2、寒冷损伤(二)、临床表现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早产儿多见。多生后一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1、一般情况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五不一低下”)2、低体温常降至35℃(肛温)以下,轻症为30~35℃;重症<30℃(肛温),3、硬肿硬肿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范围(小腿大腿都是下肢,臀面上肢都是全身)。硬肿范围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头颈20,双9上,臀8,下肢为26)程度硬肿范围体温(肛温)器官功能改变轻度<50%30~35℃无或轻度低下重度>50%<30℃明显低下,肾衰竭、DIC、肺出血、休克等(三)、治疗(三)治疗1.复温:是治疗新生儿低体温的关键,轻度(肛温>30℃)患儿可立即置入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于30~34℃,力争使患儿6~1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度患儿(<30℃)则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起点温度低),每小时提高箱测温1℃(不>34℃),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恢复正常,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复温中应观察肛温及暖箱温度变化,监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等。2.热量和液体补充:供给充足热量是复温及维持正常体温的关键。开始每天热量按每日50kcal/kg(kJ/kg),迅速增至每日~kcal/kg(~kJ/kg),经口喂养、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液量按1ml/kcal给予。重症患儿应严格限制输液量及速度。有明显心、肾功能减退时,输液量一般控制在每日60~80ml/kg,速度不宜过快。3.控制感染: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纠正代谢紊乱,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改善微循环障碍。肺出血者应早期气管内插管正压通气治疗。执业医师丨儿科
儿科丨新生儿窒息
儿科丨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儿科丨营养和营养障碍
儿科丨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儿科丨生长发育
儿科丨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儿科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儿科丨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丨新生儿*疸
儿科丨新生儿败血症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医学联络官俱乐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